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实验中学,有一位来自浙江诸暨的研究生用青春和热情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俞金礼作为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23级学科教学(生物)专业的研究生,同时也是2024届西部计划志愿者,用她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奉献与担当。

破茧:从象牙塔到胡杨林的选择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温暖的话语一直是俞金礼的信念,也是她踏上支教之路的起点。初中时,家庭困难曾让她面临辍学的困境,是好心人刘郦锋先生和政府部门的资助,让她得以继续学业。这段经历在她心中种下了感恩的种子,也让她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从此,她不断提升自己,考取研究生,并立志成为一名助人者。

与资助者刘郦锋先生的合照
在大学期间,俞金礼始终怀揣感恩之心,尽己所能回馈社会。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她担任世界青科会等活动志愿者、连续三年无偿献血、参与青丝行动剪去陪伴五年的长发捐给癌童、从考研经验分享到乡村教育帮扶,她用行动践行着奉献精神。同时她担任党支部宣传委员、班级团支书、学生会团学干事等多项学生干部职务,凭借优秀的表现荣获校优秀学生党员、校优秀共青团员、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她还担任思政工作助理,协助辅导员出色地完成了学生管理、奖助、就业等工作,代表学校荣获浙江省三助岗位之星“推荐学习个人”。

担任助管整理资料 进行考研分享
俞金礼的这些经历锻炼了她的业务能力和坚毅品格,也让她深刻认识到,服务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扎根:在西部教育中寻找价值
研一下学期,俞金礼得知西部计划后,在得到导师的支持后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新疆阿克苏的征程。初到新和县实验中学,她面临诸多挑战:住所和学校每天往返20公里的长距离通勤;零下20摄氏度寒冬里打滑的电动车骑行异常艰难;饮食差异让她从厨房新手成长为能烹制霉干菜扣肉等家常菜的“厨娘”。这些困难都被她一一克服,逐渐适应了支教生活。

服务单位-新和县实验中学

冬天的新和 志愿者们自己做饭
在教学中,俞金礼肩负起高二年级3个班生物的教学任务。这里师资缺乏,教学条件相对艰苦,但她从未退缩。她体会到了学校同事对她的关怀与帮助,也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纯真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是她在教学中明白的第一个道理。面对学生基础薄弱、教材新旧转换的难题,她创新教学方法:选择性分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期中考试时,她所带的班级合格率跃居全校第一。

在教室中授课 课后给学生进行辅导
除了教学,俞金礼还积极参与学生丰富的课余生活,在运动会上摇旗呐喊、跑操比赛时加油助威、初雪降临在雪地里玩耍……她见证着学生们的成长,用爱与关怀温暖着每一个学生,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与学生的合照
生长:在实践中探索教育之路
俞金礼始终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导师严谨治学态度的熏陶下,做到学思结合,学以致研,她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不断拓宽自己知识视野,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她撰写的论文获2023年全国生物教研论文与成果评比国家级三等奖、在国家级期刊《中学生物教学》上发表论文、自制教具参加第五届师范生微课大赛获全国一等奖.

论文获奖证书 自制的教具

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俞金礼参加微课比赛 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俞金礼参加学术研讨会
来到阿克苏后,俞金礼依然尝试着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她时常与学科组的老师分享她在文献中学习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探讨应用在本校学生上的可行性。与老师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合作参演第七届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被推荐至自治区,合作撰写的论文获2024年全国生物教研论文一等奖。此外,她参加读书分享比赛取得了县三等奖,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志愿服务赛道获得铜奖。

参加实验展演作品 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获奖照片
成林:在志愿者大家庭中收获温暖
支教之路并非独行,而是与志同道合者共同绘就的青春华章。俞金礼结识了许多优秀志愿者,他们同样用行动诠释着对西部的热爱与奉献。他们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在这个充满爱与温暖的集体中共同成长。中秋佳节他们共话乡情,以家乡美食相聚,来分享志愿感受;国庆他们参加升旗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与民族的自豪;参观胡杨林时,他们感悟着胡杨的坚韧与顽强,汲取前行的力量;青年夜校里,他们学习维吾尔族舞蹈,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阿克苏培训时所在24班进行汇报演出

中秋节合照 “说中国”诗朗诵照片
俞金礼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服务,在新和县志愿者半年考核优秀。她为了支持助农活动,努力学习考取了电子商务师资格证,通过直播助农推广特色产品;她还深入社区开展国通语教学,助力民族团结;她在敬老院为老人打扫房间、陪他们聊天,送去温暖与关爱;她陪伴老人时学会了都塔尔,演奏给老人带去了热情与乐观。

参加直播带货(右) 电子商务师资格证

向敬老院的老人学习乐器 开展国通语教学
于她而言,这段经历绝非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关于爱、成长与希望的旅程。从受助者到志愿者,从求学者到教育者,她用行动诠释着爱的传递。她希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照亮他们的未来。
时光飞逝,她的支教服务期即将结束,她将回归校园继续学业。然而,她深知与西部这片热土的缘分远未结束。未来,她或许会再次踏上这片土地,通过西部专招扎根于此,或是在学有所成后,以援疆教师的身份,怀揣着更多力量为这片土地倾尽热血与才华。她坚信,她与孩子们的故事尚未结束,那些共同度过的时光、一同收获的成长,将成为她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而她的教师梦,也将继续指引她前行,在教育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
(通讯:戴胜杰、王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