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创建于1984年温州师范学院的生物科,1999年更名为生物与环境科学系,2003年正式建立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目前设有生物系、环境系两个教学单位,管理生命科学研究院、病毒学研究所两个独立研究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167人,其中专任教师128人。88%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教师占比67%,博士生导师25人。教师队伍中有全职中外院士4人,长江学者、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选、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人才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人,浙江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等省级人才24人。生态环境学科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工第二党支部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院党委为浙江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温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获评浙江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示范基层教学组织、温州市首批“本科高等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学院3栋教学实验大楼总面积21000平米,仪器设备总值逾亿元。拥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一流学科、重点学科——生态学学科,建有城镇水污染生态治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水环境与海洋生物资源保护重点实验室、亚热带水环境生态保护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省滩涂整治及其生态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生长因子药物开发浙江省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与温州市生态园管理委员会共建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三垟湿地生态环境研究院,与日本东京大学联合成立“国际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京都大学联合成立“国际水资源与水生态研究中心”,与加拿大北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联合成立“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九州大学、佐贺大学、神户大学密切合作。

学院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学位博士点、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学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环境化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生态学、生物学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点,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学科教学(生物)三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学院与加拿大北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开展硕士1+1和博士2+2联合培养项目,与韩国全南大学开展博士2+2联合培养项目,与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九州大学、佐贺大学、信州大学、神户大学、港湾空港技术研究所、太平洋环境科学中心等开展研究生交流项目

学院现设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生态学、环境工程五个本科专业。生物科学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也是浙江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已通过国家二级师范专业认证。生物实验教学中心为浙江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实验教学中心为温州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呈现温州地域特色的“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动植物标本展示馆”为温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学院与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日本佐贺大学、加拿大北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肯恩大学等海外高校密切合作,互派学生交流学习。学院拥有国家一流课程、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标志性成果。

学院秉承“厚培德本、深濬智源”办学传统,弘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校训精神,构建“重三基、强三能”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成“双系统四层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学生先后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4项,获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29项;发表SCI(一区)论文81篇;获全国“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大赛等国家级奖项100余项、省级奖项300余项;本科生升学率超40%、硕士生升博率超20%、就业率达95%以上,培养出国家杰青、美国知名大学终身教授等一批优秀人才,用人单位总体满意度达98.6%。

学院科学研究工作以水环境生态修复为特色,以区域环境问题为起点,以面向全国应用为目标,在分散式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发生机理及控制技术等水域生态学研究方向已形成特色和优势,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温州特色养殖海藻羊栖菜的良种选育及生物活性多糖的高附加值开发,以及小型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入国内先进行列。近年来,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重点专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项目、围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课题1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在PNAS、Molecular Cell、Nature Metabolism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9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40余项,出版著作20余部。成果以第一完成人、第一完成单位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专利奖优秀奖等奖励40余项。